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何怀宏教授著作研讨会举办

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何怀宏教授著作研讨会举办

admin 2024-11-05 软文合集列表 8 次浏览 0个评论

10月26日至27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举行。座中一位俊逸丰姿的银发前辈学者就是翻译了罗尔斯《正义论》,提出了“底线伦理”和“新纲常”等学说的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本次研讨会是以何教授的《良心论》《底线伦理》《新纲常》《文明的两端》等核心著作及学术思想为中心展开的,参与者有何怀宏教授所培养的优秀博士,如葛四友、谭安奎等青年哲学家,也有对何教授思想学术极感兴趣的学界新锐,如青年历史学家李磊、中哲领域的陈乔见等。

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何怀宏教授著作研讨会举办

何怀宏教授(右)与戴兆国教授

葛四友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在开幕式上阐明了这次会议的主旨: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性、地方性的文明样式,而现代文明则是具有普世性、全球性的文明样式,在这二者之间,必定要寻求某种适宜的融贯性。会议的主题非常好地呈现了何怀宏教授徜徉在古今中西的文明资源中撷取兼收的理论特点。在主办方对于会议议程的精心安排下,会议分“新纲常”“政治伦理”“良心论”三个版块展开,发言内容精彩纷呈,这里择要述之: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磊教授以“世袭与选举的互文格义”为题,从效果历史观出发对于《世袭社会》《选举社会》做了学术思想的阐发与讨论。何教授的这两本著作分别刊行于1996、1998年,对先秦至晚清统治阶级的历史予以了系统阐释。李磊认为其不仅将自然语言层面有关史相、史实层面的考述提升至学术议题层面,而且也规定了相关问题的哲学思考路径。这对于70年代出生、90年代接受大学教育的学者起着思想奠基作用,并且至今仍然引导着70后学者的历史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年版的《世袭社会》中何教授增加了《权与名——对六朝士族社会的一个初步观察》一文。这反映了何教授对于社会演进复杂路径的关注。李磊自认受到何教授思路的启发,从而运用大量细致入微的史实素材论证了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叙事话语不同以及与政权开放的制度构想亦不同,“历史一再重复的事实是,官僚制的内在制度逻辑常常是选举制度塑造出世袭社会,同时在世袭社会的自我维系中又借助选举机制。”李磊教授的研究提示了中国历史本身和相关文化的复杂性。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永翔副教授则以“当代与传统的‘接续’和‘更化’”为题,对何怀宏教授首版于2013年的《新纲常》中的思想做了评点与分析。马永翔认为,《新纲常》与何怀宏先生于1994年初版的《良心论》虽然在论题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在基本学术思路上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新纲常》立足于今日中国,是回首辛亥革命后百年共和沧桑的著作,亦是何教授心怀时忧之作、学人的道义担当之作。马永翔认为,自辛亥始中国人的共和之路几经浮沉;时至今日,中国虽有四十余年经济发展,但社会风尚和道德伦常却遭遇新的危机,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累积多年。面对此境,何怀宏先生著《新纲常》以试图重新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这一根基一方面需要接续传统,因而何教授重新启用“纲常”这只“旧瓶”,另一方面何教授必定又会在“旧瓶”中装入“新水”,即在伦理纲常这一具有强烈中国传统意味的伦理规范表述中,为当代中国人厘定以权利为中心、以义务为辅佐的现代伦理范式——何教授“新纲常”说的具体内容就是“生为物纲、民为政纲、义为人纲”。马永翔也不无现实感地指出:理想常常会流于空想;《新纲常》及其重构的新三纲五常,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会成为纸上空文”。

中山大学的陈乔见教授则以“良心无间于古今”为题,集中对何怀宏教授的《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做了相当深入的解读和剖析。陈乔见指出,《良心论》一书立足于中国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受,接续百年前梁任公《新民说》的问题意识,借镜康德、罗尔斯等人的哲学与伦理学,采取系统思考和分析方法,尝试对儒家传统的良心说给予现代诠释,扬弃传统良心论的自我定向之弊,发掘和阐释良心的社会定向意义,最终目的则是在现代社会建立一种平等适度的个人义务体系。陈乔见认为,《良心论》的理论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其为建立中国现代伦理学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范本,同时也为现代中国人的行为提供了平实可行的道德指南。陈乔见特别指出,《良心论》对儒家文献和义理做出了善意的阐释,颇得儒家思想之精髓;而何教授在书中提出的一些区分,发前人之所未发,足以发明义理。在充分肯定《良心论》理论价值的同时,陈乔见也提出了商榷之处,他依据文本指出《良心论》中对于“良心”概念的理解似乎并不统一,以至于作者对良心是否能为道德奠基出现了前后不太一致的表述。在对《良心论》做了深度解析后,陈乔见认为良心与义务及规则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当重要,无论是就儒学史上“家族内部”的争论来看,还是将其放在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中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之间的争论来看,都可做进一步的探讨;而何教授《良心论》一书打开了这一路向的理论探讨之门。

安徽师范大学的戴兆国教授则以“纯粹伦理学三部曲”为题,对何怀宏教授自1994年《良心论》首版以来其伦理思想的演进过程做了总体性梳理。戴兆国指出,从百多年前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出版开始,中国学界就开启了借鉴西方伦理学学科而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及伦理学理论的反思,对各种伦理学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也成为学者们的理论自觉。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冯契的《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杨国荣的《伦理与存在》等著作,无不包含着对伦理学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分析,形成了中国伦理学界蔚为壮观、富于原创的学术思潮。在这一时代思潮中,何怀宏先生对中国社会现代伦理措置问题的长期关注和理论沉思,与其在这一母题之下写作和发表的大量伦理学著作,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领域的一幅独特思想图景。戴兆国认为,何怀宏先生以其《良心论》《底线伦理》(1998)《新纲常》(2013)这三部著作为代表的伦理学反思和表达,实际上突围了蔡元培先贤所指出的问题——中国学者对伦理问题有长期而广泛的思考,但却未曾形成系统的伦理学之体系与著作,尤其缺少纯粹伦理学著作;而何教授做纯粹伦理学思考的这三部曲,则为20、21世纪转寰之间的中国思想理论界印上了一串伦理学理论足迹。

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何怀宏教授著作研讨会举办

除以上发言外,这次会议还有以下学者做了会议发言:武汉大学的廖璨璨:“由理学对孟子性命论的诠释重审“道德运气”论的效度与限度”;湖北大学的阮航:“‘一’与‘二’之间的张力:对《新纲常》儒家思想史观的探讨”、南京大学的陈肖生:“‘正义在中国’论题:理解、价值与方法论”、上海师范大学的黄素珍:“立足‘文明的两端’开显反思:作为新型权力形态的算法权力”、广东城市理工学院的张自源“如何看待合理多元主义?”、中山大学的谭安奎:“作为平等者与成为平等者:‘社会’契约论的曲折演进”、西南政法大学的黄熹:“良心论评议”、上海大学的张亚月:“从伦理学理论范式的演进视角看‘良心’及其概念——兼评何怀宏教授著作《良心论》的方法论”、安徽大学的左稀:“论恻隐、仁爱与生生地内在关系”等。在主题发言之外,以上学者和武汉大学的陈江进、华南师范大学的陈代东、中央财经大学的文雅、聊城大学的赵聚等高校教师以及中山大学的许楠博士、武汉大学的陈子衿等多位博士生,共同参与了三场思想激荡的圆桌讨论。湖北大学学报副编审张媛媛以及何教授的夫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邵滨鸿研究员也全程参与了会议。

本文原刊于2024年11月4日《社会科学报》,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自富泽强科贸软文网,本文标题:《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何怀宏教授著作研讨会举办》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