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中国·福建泉州|西街是繁荣的见证,亦是历史的乡愁

成为中国·福建泉州|西街是繁荣的见证,亦是历史的乡愁

admin 2024-10-07 深圳软文合集 7 次浏览 0个评论
成为中国·福建泉州|西街是繁荣的见证,亦是历史的乡愁

福建泉州西街风光。

泉州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

尽管民营经济很发达,但城市中心却始终保持古城的格调。沿街低矮的古厝、骑楼、商铺,流淌着特别真实的市井生活、烟火气和人情味。

如何认识泉州,西街是最好的切入口。这条拥有千年古寺、老宅和古树的老街区,能很快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力。

10月7日,澎湃新闻国庆特别策划“成为中国”报道组来到泉州,重新认识这条仙气和烟火气交织、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老街区:它既折射出刺桐城繁荣盛景,亦能道尽历史的乡愁。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早在宋朝,此地就是泉州的商贸中心,至今仍保留许多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和古遗址。

西街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样貌呢?

自唐朝“列屋成街”算起,西街已走过1300余年的历程。它见证了泉州的风云变幻,承载了无数历史往事和人文记忆。

唐开元年间,泉州建城,西街自此形成,此后朝代更替,它从未停止过扩张。

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西街大放异彩,它一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这里曾接纳东南亚、波斯、阿拉伯、印度、锡兰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臣、商贩与香客,形成今天如此多样的城市遗产景观:通淮关帝庙与清净寺比邻而居;佛教与印度教和谐共处;天后宫的焚香,德济门外的番坊里;摩尼光佛的背光和僻居城郊的草庵。包括那些改名换姓、寓居泉州的锡兰人,让宋元泉州令人着迷。

北京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王铭铭的《刺桐城》一书写道:“宋元泉州给我们的挑战在于,在传统国家的边陲,文化多元曾达到的程度大大出乎习惯于将传统国家与封闭社会对等看待的学者的意料之外。”

彼时的西街,正是泉州和世界文化联接的见证者。

开元寺的印度石刻就是最有力证据。其石刻风格与南印度12至14世纪的印度教寺院高度相似,结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图案,说明那时泉州与印度之间早已实现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

此时泉州海洋贸易兴盛,跻身“东方第一大港”。外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纷沓而来,长期在此贸易及定居,因此带来了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形成泉州多元宗教和多种文化的格局。

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教曾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历经漫长的历史更迭,放眼望去,唯独泉州开元寺留下了印度教遗存。

夜幕降临,开元寺灯火通明,犹如泉州古城夜色中的一盏明灯。

开元寺之于泉州是独特存在,它既是信众们寻求内心宁静的心灵居所,更是泉州城市的文化骄傲。盛大节日,香火鼎盛,烟火璀璨,非常符合“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场景。

“半城烟火半城仙”,说的是泉州宗教文化的盛行,而“半城烟火半城香火”,讲的则是坐落在西街上的开元寺。人在街中游,僧在寺中修,成为“小隐于山,大隐于市”的生动写照。

泉州多元宗教和文化的格局不止步于“迎进来”,更关键是“走出去”。

明末清初,泉州开元寺僧木庵禅师东渡日本,扶助其师一代高僧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黄檗宗,并继承隐元禅师的法席,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代祖师。

足见,西街成为泉州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发生地。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历史犹如一幕幕短片,终究成为过往。

今天的西街,依然保留着老城区的生活样貌。两侧延伸的巷弄构成了饱满的古城肌理,街中有巷,尚存的老字号和商铺林立;从传统的工艺品到现代的时尚小物,从地道的小吃到异国风味,应有尽有;艺术空间、青年旅馆、酒馆、图书馆和文创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西街有很多小巷,老树和古宅交相辉映,不少人家供奉着神灵,仿佛已变成自然的日常动作。他们保留了老祖先的生活方式,从未改变。

不过,近年来,伴随泉州文旅的走红,有些东西也在改变。

如今泉州西街,所到之处,目之所及皆为“簪花女郎”。她们头顶绚丽夺目的“簪花围”,耳畔摇曳着丁香坠,尽显东方女性之美。一些年轻的男性游客也不甘“落伍”,勇敢戴上“簪花围”,身着传统服饰,穿梭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成为中国·福建泉州|西街是繁荣的见证,亦是历史的乡愁

转载请注明来自富泽强科贸软文网,本文标题:《成为中国·福建泉州|西街是繁荣的见证,亦是历史的乡愁》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