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落地吉林省延吉市这座热门旅游城市后,沿着延龙高速一路行驶近 50 公里,就能抵达坐落在边境线附近的龙门村。
除了春季时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和村里独具朝鲜族特色的井字形房屋,在中国版图上,你能找到许多与龙门村类似的村落。
20 世纪 90 年代,龙门村还拥有两所六年制小学。此后,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定居县城,村里的小学被陆续关停,现在村里仅剩的 8 位小学生和 6 位中学生需要去 9 公里外的镇上上学。
作为龙门村土生土长的党组织书记,41 岁的张春雷见证了村庄的巨变。他用 " 热闹非凡 " 形容小时候村里的场景。但现在,他变成了村中最年轻的劳动力。截至目前,龙门村共有 1526 位户籍人口,却只有 303 位常住在村里,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 54%。
在今年 8 月,这座如同世外桃源的村子久违地迎来了增量——村中心一家专为村里老人提供饭菜的老年食堂正式开始运营。每天 11 点半,村里老人只需自费 2 元即可来此就餐。
推动老年食堂成立源于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于去年 11 月在吉林省的一次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昭德基金主任李红霞发现,很多地处边境的农村面临严重的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老龄化率普遍在 50% 以上,其中一个村庄甚至 20 年没有婴儿诞生。同时,受限于身体原因和消费观念,老人们经常用咸菜、酱汤简单对付一顿,缺乏足够的营养摄入。
李红霞说,如何改善老年人的营养状况甚至对抗村庄的衰减是大量边境农村面临的共同困境。
近一年来,发展老年人助餐服务得到政策层的密集关注。2023 年 10 月,民政部等 11 个部门联合发布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目标,到 2025 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其中包括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服务供给,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等。
未来如何将这样的老年食堂案例拓展到更多城市与农村地区,甚至让老年食堂实现独立运营,依旧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多方共担的老年食堂
每天上午 9 点,龙门村约 50 位老人就开始从四面八方汇集至村中心的门球场。有人参与、有人围观,通常这样的门球活动会持续两个小时。11 点半,紧挨着门球场的老年食堂开始营业,老人们如开席一般围坐在圆桌旁,开始了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顿饭。
自从 8 月初老年食堂正式运营后,这样的安排成为村里许多老人固定的生活方式。对卧床在家的老人,老年食堂会提前安排相关人员送餐上门,配送人员也能获得 2 元的送餐补贴。
一开始,为了测试建设老年食堂的可行性,龙门村尝试自主出资在每周末给村里老人提供午餐,同时协调村里老龄协会成员做饭以及收拾餐厅。
张春雷说:" 在前期两个多月的试餐中,村里有需求的老人几乎都来用餐,大家也非常认同这样的助餐模式。"
当试验成功后,一条由公益项目、村集体、老人共担成本的模式逐渐形成。
在老年食堂的建设中,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启动的 " 边境老人的午餐 " 公益项目将负担 2 万元的装修及设备费用,具体包括冰柜、消毒柜、锅碗瓢盆等用具。实报实销之外,如果费用超支,则由村集体承担。
日常餐食方面," 边境老人的午餐 " 公益项目按照每人每天 6 元的标准补贴老年食堂,老人则需要自付 2 元;在食堂的日常运营中,公益项目每年补贴 5000 元用于支付水电费、燃气费等费用,超出部分则由村集体承担;此外,公益项目会给予老年食堂两位厨师每人每月 1000 元的补贴。
张春雷说,选择让老人象征性地付一些费用,也是为了增加老人们对老年食堂的责任感。同时,每天结束用餐后,我们都会询问老年人对第二天餐食的想法,再由相关工作人员去镇上的生鲜超市统一采购。老年食堂每餐也都会保持四菜一汤的标准。
老年食堂的到来,也让龙门村老年人多了一条聚集起来聊天、娱乐的理由。
张春雷说:" 老年人助餐活动现在也延伸变成了一种监护方式。村里很多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如果某一天他们没有及时出现在食堂,我们就会打电话询问了解他的情况。"
随着龙门村老年食堂的落地," 边境老人的午餐 " 公益项目还在继续谋划扩张。李红霞介绍,公益项目短期内计划在延边地区建立 5 所老年食堂。中长期来看,会在东北边境地区以及在云南、广西边境地区的农村拓展老年食堂。
在选点过程中,李红霞也对开设老年食堂的村庄设置了相应的基础条件——村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需超过 50%,村里有 30 位以上老人能固定在老年食堂就餐,村以及所在的基层政府有强烈意愿去推动老年食堂的建设。
虽然规划逐渐清晰,但现在,李红霞的团队依旧需要为公益项目的筹款而奔走。她说:" 边境地区的气候环境、居住环境、老年人数量差异很大,不同边境村的老年食堂建设成本起伏较大。此时,来自企业、个人和社会等层面的多元资金支持就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希望借这个公益项目让更多人关注边境地区的老人,让更多村庄探索独立运营老年食堂,这也是这个项目更长远的价值。"
一座老去的村庄
从张春雷记事起,龙门村的长辈们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以玉米和大米为主的种植业也是村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龙门村主要是丘陵地貌,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2000 年后,当地种植业逐渐变得不具备经济效益,春耕秋收的模式难以维持一个家庭的运转。于是,大量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
2002 年至 2009 年,张春雷也曾是村里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他说,一部分朝鲜族年轻人甚至选择去韩国打工,如果老家没有重大事件,可能 3 — 5 年才回村一次。
最初,大量老人依旧选择坚守在村里从事农业耕种。再后来,随着村里年轻人用外出务工的积蓄在县城买房,相当一部分老人被子女接到县城,村里闲置的房屋变得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龙门村共有户籍人口 579 户 1526 人,但常住人口只有 161 户 303 人,常住人口中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 165 人,占比超 54%。
张春雷曾和选择留在龙门村的老人多次交流,他说,很多老年人对村子有一种故土难离的感情。他们也习惯了在农村平房居住,不愿意住楼房,县城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环境,很难结交新的朋友。因此,如果不是为了帮忙带孩子,村里很多老年人不愿意跟着子女去县城。
其实,龙门村的发展也是东三省大量农村的缩影。从 2011 年起,东北人口出现负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 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 9851 万人,比 2010 年减少 1101 万人。2023 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的老龄化率领跑全国且均在 26% 以上。
因为缺乏年轻人,龙门村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简单。
打门球是龙门村老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在当地,门球也被称为长寿球。近几年,在张春雷的推动下,村里为老人们新建了两座门球场,这也是他至今最为自豪的一件事。
在调研过程中,李红霞也发现,龙门村相当一部分家庭未安装电视机,老人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刷短视频,手机的功能基本局限于与远方家人沟通。低龄老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打理种在院子里的蔬菜、红薯和玉米等农作物。
生活方面,龙门村老年人的退休金在 100 元 / 月— 300 元 / 月不等。村里 50 岁至 60 多岁的低龄老年人普遍还在从事农业来赚取生活费,而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费大部分只能依靠子女支持。2023 年,龙门村人均纯收入约 1.4 万元。
调研中,李红霞发现,因为肉类食品需要到 9 公里外的镇里购买,叠加老年人节俭的观念,龙门村老年人吃饭特别简单,院子里的蔬菜是一年四季最主要的餐食来源。冬季时,很多老人就用蔬菜制作成的咸菜搭配米饭、酱汤简单对付一顿,营养摄入严重不足。
李红霞表示:" 结束调研回北京后,我们就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对抗村庄的衰老
过去五十余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 1978 年的 17.92% 升至 2023 年的 66.16%。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村庄在快速衰老。
从历史经验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随着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大量村庄的老去甚至消失也不可逆转。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说,中外研究均表明,城市的生产力是农村的 3 — 5 倍,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取决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万广华用了一个亲戚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推进农村居民市民化的好处——一位亲戚户籍在江苏农村,在那里,一个服务员岗位月收入不到 2000 元,如果驱车向东 4 个小时到上海,工作内容没有任何变化,月收入至少 5000 元。因此,江苏农村空心化现象已非常严重。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门村人,除了守着村里上百位老人,张春雷想寻求机会去对抗这样的时代变迁。
他说:" 除了养老,目前村里的另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想要寻找一个既能让年轻人留在龙门村,又能挣钱养家的办法。"
在推动老年食堂建设过程中,李红霞说,如果能同时通过外部社会的助力发掘村里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帮一个村庄每年创收 10 万元— 15 万元,那么基本就能解决村里老年食堂独立运营的问题。此消彼长间,我们也能将公益资金用于帮扶更多村庄的老年食堂建设。
张春雷的想法是,只要年轻人愿意回到村里发展事业,村里会根据年轻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政策性帮扶。" 让不熟悉此地的人来投资不现实,让年轻人回来种地也不现实。现在我们在征求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的意见,探讨他们回村后可以做什么产业,村里也会根据他们的意见积极去做配套发展。"
近几年,龙门村的集体产业发展逐渐有了起色。依靠实施头道镇林下灵芝产业项目、有机大米共享稻田等产业项目,2022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 106 万元,2023 年收入 108.9 万元。张春雷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相信在未来几年,村里能依靠自有收入来维持老年食堂的运转。
在李红霞看来,助餐服务能满足短期内老年人的需求,但大量边境村仍处在减量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特色化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赋能村集体带头人,逐渐让年轻人或者中年人愿意再次回到村里,无数个如龙门村一般的村落才能够延续下去。
随着中秋佳节的到来,沉寂多月的龙门村将迎来一年中人数最多的时节。在当地的朝鲜族中,每年中秋节的隆重程度堪比春节,年轻人只要不身处外省,基本会拖家带口赶回龙门村,村里老人也会穿上传统服饰迎接节日的到来。
恍惚间,龙门村又变回张春雷记忆中那个热闹非凡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