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克苏鲁 " 用超级产能重塑全球行业格局的故事,在乙烯等石油炼化领域再度上演。
作为化工九大基础产品之一,乙烯被誉为 " 石化工业之母 ",七成以上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来自乙烯装置。
因其在制造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上游龙头地位,业内通常用乙烯产能和装置规模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水平,乃至于衡量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进口之后,到 2022 年,我国已经反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产国。凭借约 6200 万吨 / 年(2025 年计划)的超级产能,以及在制造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中国开始反超传统工业强国。
与中国乙烯企业不断扩展产能形成对比的是,诸如埃克森美孚、沙特基础工业、埃尼集团以及日本三井化学和丸红石化等国际企业,都已决定关闭或推迟建设其乙烯装置,以改善财务状况。
另外,芳烃序列中的 PTA,也是化工行业举足轻重的大宗有机原料,中国凭借 72% 的巨大产能优势,开始挤压海外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
日本东丽、三菱化学已经决定退出 PTA 生产,未来日本国内将不再有 PTA 产线;韩国乐天化学则是被逼到考虑剥离所有海外公司;国际化工巨头英力士也宣布淘汰部分 PTA 产线。
在中国企业饱和式生产的碾压下,全球化工产业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级 " 供给侧改革 "。通过历史规律观察,炼化行业有望复制钢铁、电解铝等重工业上游产品的演变逻辑。
一、认怂
作为石化产业 " 大当家 ",乙烯化合物决定了下游 75% 以上的石化产品。
近些年,众多的 " 大乙烯 " 项目建成之后,中国乙烯产能狂飙突进。据卓创资讯统计,国内乙烯产能已经从 2019 年的 2853.5 万吨增至 2024 年的 5377.5 万吨,5 年激增 2524 万吨。自 2022 年起,中国反超美国,持续坐稳全球乙烯第一把交椅。
当前我国在建乙烯产能 2575 万吨 / 年,其中将在 2025 年落地的就超过 1000 万吨 / 年。而且,现有的新增产能是在规划产能大打折扣的情况下完成的——过去 5 年房地产承压,国际经济环境阴晴不定,对新增产能的规划和落地还趋于保守。
虽然规模庞大,但我国乙烯及衍生物依然需要进口。乙烯原料虽然进口不多,但下游聚乙烯(PE)、乙二醇、苯乙烯仍存在较大缺口。尤其是聚乙烯,我国在 2024 年净进口量就高达 1303 万吨,对外依存度还有 33%。
随着下游光伏、显示科技的迭代,我国下游高端材料卡脖子现象仍然严重。高端聚烯烃、电工级聚丙烯、POE 塑料等产品自给能力弱,有些甚至 100% 需要进口。
因此,加大上游供应和下游研发迫在眉睫。内需回暖叠加高端稀缺,国内的新产能有一定价格支撑,冲淡了对产能过剩的隐忧。但是中国产能已经对海外产生了挤压,部分跨国巨头开始被迫放弃乙烯这个重要阵地。
如去年 4 月,埃克森美孚和沙特基础工业决定关闭各自位于法国和荷兰的乙烯工厂,涉及乙烯总产能近百万吨、丙烯产能超 60 万吨。其中,沙特基础工业的赫伦 " 烯烃 3" 裂解装置,将被永久关停。
另外,沙特基础工业的母公司沙特阿美,也在去年宣布正式取消原定于王国海湾沿岸拉斯海伊尔建设的新炼油厂与化工设施项目。同时,将此项目转移至另一地区朱拜勒的方案也不再考虑。
意大利石油巨头埃尼集团也开始断舍离,宣布旗下 Versalis 将关闭位于该国布林迪西和普里奥罗的裂解装置,以及拉古萨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工厂。
今年 3 月 18 日,全球两大化工巨头利安德巴赛尔和科思创宣布,决定永久关闭荷兰马斯夫拉克特的环氧丙烷 / 苯乙烯生产单元。
制造业大国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三井化学把大阪乙烯裂解炉的关闭时间再延长 2-3 个月,丸红石化也推迟了 52.5 万吨 / 年的千叶裂解厂的重新启动。
有统计显示,最近几年欧洲合计关停了 1100 万吨的产能,相当于整个欧洲化工产能的十分之一。其核心原因在于,下游需求趋缓,成本高昂,导致欧洲乙烯竞争力低下。整个 2024 年,除 9 月外,欧洲乙烯生产商的利润率均为负值。
2024 年,欧洲裂解项目开工率仅有 60%~70%,大幅低于大西洋西岸墨西哥湾的 87%。为走出亏损泥潭,欧洲化工巨头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通过 " 供给侧改革 " 来平衡财务。
先有美国低成本乙烷裂解乙烯釜底抽薪,再有中国超级产能制霸全球,欧日企业只能认怂。
二、撤退
1982 年,北京燕山石化以 2000 万美元的天价,从美国 BP-AMOCO 公司引进中国第一条精对苯二甲酸 ( PTA ) 生产线,建成了 3.6 万吨 / 年的生产线。
经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整整 40 年之后,我国的 PTA 产能经历了多轮扩张,尤其是民营炼化巨头一体化 " 大跃进 "。
到 2024 年,中国 PTA 产能已经飙升到 8511 万吨,而全球也才 11576 万吨。也就是说,中国大陆产能占到了全世界的 72%。
作为芳烃 - 聚酯产业链的中枢,PTA 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早期的下游产品 " 的确良 "(聚酯纤维)推动了中国人的 " 穿衣革命 ",如今则演化为 " 化生万物 " 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智能感应、光伏、新能源汽车、通信光缆等领域。
我国是 PTA 生产与消费的双重第一大国。近五年,国内每年均新增近 1000 万吨 PTA 产能。尤其是去年 4 月,全球单体产能最大 PTA 项目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正式投产,其产能高达 300 万吨 / 年,直接加速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我国 PTA 的规模化生产已经碾压全球,在产单套装置普遍在 100 万吨以上,以 200 万~250 万吨为主力。相比之下,海外类似装置大多为 100 万吨以下的小体量。
而且,未来全球新增 PTA 产能仍看中国,包括新凤鸣独山能源 3 期 300 万吨、盛虹 - 虹港石化 250 万吨、三房巷 - 海伦石化 300 万吨、福海创 300 万吨,共 1150 万吨将在今年投产。
预计到 2028 年,全球产能将从 1.16 亿吨提升到 1.4 亿吨,中国的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74%," 制霸全球 " 的态势更加明显。
中国的 PTA 产出,足以供给本地制造业市场,欧日韩企业只能被迫退出赛道。
2023 年开始,海外企业加速去 PTA 产能。乐天化学计划出售其持有的巴基斯坦公司(LCPL)75.01% 的股份并彻底退出;英力士关闭比利时的一套 PTA 装置;
2024 年,Indorama 公司关闭了荷兰的年产 42.6 万吨 PET 和 70 万吨的 PTA 工厂,并永久关闭了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年产 60 万吨的 PTA 工厂。
三菱化学将子公司 MCCI80% 的股份转让,目前其官网已经搜索不到 PTA 模块;三井化学也关闭了生产高纯度 PTA 的山口县工厂;今年初,东丽宣布将于 2026 年内停止日本国内的 PTA 项目。
在日本市场,随着东丽退出,其国内 PTA 产能已经彻底归零。
此前,我国 PX-PTA- 聚酯产业链面临结构失衡问题——中游 PTA 极为庞大,产能占全球超七成,但上游 PX 需要从韩日等国进口,产能占比(2024 年)仅有 52%。
不过随着多个项目投产落地,我国 PX 对外依存度已从 45% 下滑至不到 20%。另外,还有裕龙石化、北方华锦、九江石化等多个大手笔项目将于两三年内落子。
届时,链条上游的布局更加成熟,中国的 PTA 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将会更加明显,行业企业的利润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三、格局
一国石化产业的强盛与否,是由技术和原料双重禀赋决定的,而两者最终会体现为企业之间在成本层面的对垒。
化工兴于德国,但得益于富足的油气资源、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推动,美国成为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奠基之地。
1941 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可制成优良的纤维,才使得此前就已发现的 PTA 走出实验室。美国杜邦公司购买该专利后,于 1953 年开始规模化生产,这才开启了化纤工业的蓬勃发展之路。
乙烯也不例外。1919 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研究出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查尔斯顿建立了第一个裂解乙烯化工厂。但在此后,日韩和欧洲借助技术的日臻成熟完成超越,中东也凭着丰富的低成本原油供应,逐步走上世界化工舞台。
进入 21 世纪之后,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劲需求驱动了石化产能快速提升。在大炼化的系统性规划下,恒力、荣盛、盛虹等民营巨头迅速崛起。如今都已成为全球烯烃、PTA 产能霸主。
而且,针对 " 富煤缺油少气 " 的资源禀赋,我国煤制乙烯遥遥领先,为中国成为全球化工强国立下汗马功劳。2023 年,我国煤制烯烃达 1865 万吨 / 年,较 2019 年增长 17.9%。
今年 2 月 14 日,总投资高达 484 亿元的宝丰烯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创造了全球煤制烯烃的规模之最,并成为了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烯烃厂。
我国用煤制乙烯和美国以乙烷裂解制乙烯,都具有可观的成本优势——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美国在页岩气革命后,乙烷价格大幅走低,这两种路线均优于其他国家的石脑油路线。因此,中美两国在乙烯产业对其他国家造成强势挤压。
美国乙烷制乙烯路线成本虽更加低廉,但在前期扩张后,目前产能增长放缓,中国产能优势的规模效应正不断凸显。
此外,规模优势带来成本边际递减,建设投资低廉,技术提升可以做到 " 吃干榨尽 ",我国投建乙烯项目更具竞争力。
例如,恒力石化 150 万吨 / 年乙烯项目总投资 209.8 亿元,建设投资 198.6 亿元,下游配套多达 12 套装置;福建能化与 SABIC、中国石化与英力士合作的乙烯项目投资额也相对较低。
PTA 层面,欧洲老旧装置每吨加工成本高达 550 元,我国头部企业通过余热发电和醋酸循环等技术,将每吨 PTA 能耗降至 358 元,极限情况下能到 300 元甚至更低,海外老旧装置难以跟上,最终只能退出市场。
这些优势的助力下,仅用 20 年时间,我国便问鼎全球 PTA 第一大国,并在全球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 PTA 市场格局。
类似的事情,还将出现在石油化工的其他细分领域中。
四、写在最后
重工业的竞争是残酷的,突出表现在周期波动的过程中带来的产能集中、头部狂赚而大多数企业只能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例如,在经历前期惨痛的大洗牌后,近年国内电解铝产业出现了强势复苏。港股中国宏桥 2024 年利润几乎翻倍,盈利和股价都连续创出了历史新高。
眼下,以中国为主轴的化工领域 " 供给侧改革 ",正在全球上演。中国企业在产能、成本、技术、消费市场支撑等多方面全面强势,海外企业越来越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可以预见的是,在一轮残酷的洗牌后,乙烯、PTA 等产业也将复制电解铝的走势,迎来自己的盈利周期。而那个时候,欧美日韩企业将会更多失去中国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EGO 研究院,作者:谢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