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越南创造“下一个奇迹”

去越南创造“下一个奇迹”

admin 2024-08-27 北京软文合集 167 次浏览 0个评论

去越南创造“下一个奇迹”

作 者丨谭海燕 实习生钟言

编 辑丨周上祺

图 源丨图虫

9 年了,王卫亚还是觉得,自己当年出海出得晚。

在熟人那里,王卫亚被叫作 " 老王 ",以下这句话在越南河内的商人圈子里广为流传——去越南要 " 摸着老王过河 "。

正如王卫亚所言,他一生都在资本市场里 " 游泳 "。1996 年,王卫亚的证券从业生涯从河南启航,接着就是见证证券市场波谲云诡,自己成立私募公司、经历股灾、决心出海。王卫亚笃信,在狭长海岸线、摩托车大军、悠闲热带生活、1 亿人口市场规模之下,越南潜藏着并不广为人知的资本热土。

千禧年,越南的胡志明指数开启,以 100 点作为初始值,如今已翻了 10 余倍达到 1286 点。2015 年王卫亚刚到时,越南资本市场还是一片原始森林," 想招证券从业员工都很困难 "。然而,即便如此,老王还是觉得晚了。

在他之前,中国的实体制造业已经开启了好几轮 " 下南洋 " 之旅。从珠三角多年前提出的 " 腾笼换鸟 " 到越南关税利好再到中国企业主动 " 走出去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和越南的贸易共生关系日益增强。

近日,越南国家主席苏林访华,首站来到广东。据越通社报道,苏林建议广东与越南加强经贸合作交流,欢迎广东省企业扩大对越南数字化转型、绿色增长、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优质投资规模。

如今的越南,正在奋力推进经济改革,试图复刻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轨迹。" 如果你去了越南,你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都像十多二十年前的珠三角城市。" 多名出海企业家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如果说越南给了中国尤其是广东企业 " 走出去 " 以宝贵机遇,那么王卫亚与前赴后继的实体制造业企业家则是全球化浪潮里功不可没的层层浪花。

赚钱没那么容易

王卫亚是河南人,从老家河南开封出走,足迹遍布国内多个证券公司,是中国首批取得证券投资咨询资格的人员之一。在王卫亚等人的口中,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很容易就能听到 " 机缘巧合来到越南 " 这样的描述。

巧合的背后是必然。"2015 年国内股市震荡,很多人都‘受伤’了,我跟朋友谈论过之后,决定往外走。" 在王卫亚眼里,选择越南的理由很简单,前期有业务基础、地理距离又近、人口红利充足。

初到越南时他也稍显犹疑,越南的股票发行制度与中国不同、投资者的市场认知相对落后,看起来门槛低,但是很难,在这里从事金融业很像 " 平地起高楼 "。

然而,回看过去 9 年,王卫亚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他在 47 岁时来到越南,次年收购了一家本地的证券公司,将其改名为 " 建设证券 ",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了越南两家中资背景的上市证券企业之一——另一家是历史悠久的国泰君安。

从业经验丰富,如今又手握上市公司,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向王卫亚提出了一个直白的问题,来越 9 年,是否赚到了大钱?

但他思忖片刻,答道,实话实说,没有那么容易。

据王卫亚介绍,企业在越南上市难度远不及国内,当年注册资本折合不到 1000 万元人民币就能达到上市门槛。但即便有了主体,后面的摸索也相当不易,越南金融体系建设滞后是 " 硬伤 ",市场认知又难以提升,行业都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机会。

刚开始,建设证券将客户目标面向整个大中华区,但后来遇上新冠疫情,很多业务无法开展。调整开展本地服务之后,推出了非现场开户等新举措。后来,客户数量倒是多了,交易量却一直起不来。" 在越南的证券生态中,想把公司维系运营下去是可以的,但是赚大钱比较难。" 王卫亚说。

在他看来,要想壮大规模,只能源源不断地加大投入,背靠雄厚资本,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也是为什么他在 2022 年往一级市场延伸,成立了麒麟资本。

" 南下掘金 " 不易,并非老王的 " 一家之言 "。早在 2002 年," 厂二代 " 陈勇聪背后的家族合资企业——东莞一家生产工业用车缝线的工厂,就已在越南设厂。20 多年里,胡志明指数涨了不止 10 倍,据陈勇聪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本地工人的薪资也涨了 10 余倍。

此外,整体来看,虽然越南用人成本相较国内更低,但工人的效率也相对更低。这跟王卫亚的观察是相吻合的,全球制造业企业在越南设厂趋势愈演愈烈,当地产业正在加速升级转型,但本土工人的职业教育相对欠缺,劳动力市场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

这 20 多年来,越南的用地成本也在持续上涨。陈勇聪说,如今越南胡志明市的厂房租金每平方米均价在 5 美元以上(折合人民币超过 35 元),甚至比珠三角很多地方要贵。目前,这家生产工业用车缝线的企业在东莞设有小型办公室,工厂则设在越南,这对上了 2008 年东莞市提出的 " 双转移战略 "。对于制造工厂来说,即使 " 掘金 " 不易,出海成本抬高,也得往外走。而留下来的这部分,则努力向产业 " 微笑曲线 " 两端延伸

越南的 " 黄金十年 "

成本不如从前低廉,如今中企选择越南,看中什么?

8 月 20 日,东莞大银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简称 " 大银塑胶 ")越南分厂正式开幕,总经理吴贤达与公司一行小伙伴前往越南 " 剪彩 "。他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越南分厂推进速度很快,今年 1 月选址、2 月签约、半年盖好工厂,如今在越南北宁 1 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正在持续招兵买马,已经可以开工。

大银塑胶是台资企业,1997 年从台湾工厂来到东莞时,只有 5 台注塑机。20 多年过去,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拥有 600 多人,为全球知名品牌做代工,品类囊括智能家电、运动产品、半成品等的名副其实大厂。

越南工厂建设速度飞快,背后是有紧迫性的。扫地机器人是大银塑胶的重要业务板块,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此前就已宣布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空气炸锅等家电用品关税豁免于 2024 年 6 月 14 日到期,往后这些产品要被加征 25% 的关税。

美对中部分商品关税升高,对于主要面向欧美客户出口产品的大银塑胶,是不小的打击。此外,受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影响,企业近两年营业额有所下滑,留住老客户和积极开拓新客户十分紧迫。" 我们必须走出去。" 吴贤达说。

吴贤达给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扫地机器人为例,在越南生产比在国内成本更高。一来,对比国内,厂租、人力等成本优惠得不明显。再者,越南的产业链完备程度尚比不上珠三角地区,这就意味着,成本账单中需要加上进口原材料的运输等费用。因此,大银塑胶同样的产品,从越南出口,比从中国出口,给客户的报价要高出 5%~10%。

" 扫地机器人里面很多电子元器件,包括 PCBA 电路板、传感器、风机、马达等等,我们都要倚仗国内的供应商。" 吴贤达去年多次前往越南考察调研,发现当地聚集了很多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已经逐渐建立起供应体系。即便如此,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仍无可比拟,在越南,合适的供应商少,选择少了,价格就高。

兜兜转转,还是需要从珠三角进口零部件到越南的工厂。

为了避开关税,吴贤达团队还考察过墨西哥、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地——都是近年来中企出海设厂热门地点,但都不太满意,他要挑选离中国近、成本较低、外交关系友好、开放程度较高的地方。

" 没有哪个地方比越南更合适了。" 吴贤达说。目前,越南已与东盟、欧盟和美洲等国家和市场签署 16 项自贸协定,享受 60 多个国家 / 地区的优惠关税。此外,越南北宁离东莞只有约 900 公里,进口零部件可走公路运输。" 我们很多材料都要从珠三角进口,物流成本是很重要的考量。"

吴贤达也是一名 " 厂二代 ",事实上,大银塑胶的发展历程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重塑是契合的:企业的制造端从中国台湾或香港搬到珠三角腹地,再从珠三角转移至中西部地区或越南等地。只是如今,中国工厂在越南设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产能转移,更多的是通过嵌入本地市场,带动当地就业与中国的中间品进出口。

以大银塑胶为例,中国企业在外设厂,往往拉动了中间品的进出口增长。中国长期是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越南则是中国在全球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在我国各省份中,广东与越南的贸易额最大,约占两国进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

今年前 7 个月,广东从越南进口的机电产品中,电子产品存储部件、液晶平板显示模组分别大幅增长了 2084.9%、17346.2%,而广东对越南出口机电产品 720.8 亿元,同比增长 34.2%。在全球电子信息行业回暖的背景下,中越两地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系更多是互补而非简单的替代,两地合作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 根据雁行理论,企业外迁是非常正常的,能不能走出去,由市场决定、企业决定、消费者决定。"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看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面临着重组,中国居于核心位置,携手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致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接受采访时,刘英刚从马来西亚和泰国调研回来,她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享了一个深刻感触,很长时间中国企业 " 走出去 " 都是无序的," 我们需要一套标准‘走出去’,既做好国际化也做好本土化,与贸易伙伴一起走好下一个共建‘一带一路’的黄金十年 "。

随着出海进入第 10 个年头,王卫亚明显感觉到,中国企业对越南的投资偏好从房地产到制造业、再到新业态等全面多点开花,金融、医疗、教育以及零售是如今越南本土资本青睐的几大类别。" 老证券 " 王卫亚探清了越南资本市场的水深,笑称,自己想一步一步把公司做好,未来估计还会一直在资本市场里 " 游泳 "。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网-亚星开户-亚星会员开户,本文标题:《去越南创造“下一个奇迹”》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